论文

思修论文3000字写作指南:选题到格式全解析

110

思修论文3000字的写作任务是否让你感到压力?选题方向模糊、结构混乱是常见难点。本文分享高效方法,从确定主题到规范引用格式,一步步指导完成思修论文3000字,确保逻辑清晰且符合要求。

论文

关于思修论文3000字的写作指南

写作思路

思修论文的核心是探讨思想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应用。围绕这一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搭建写作框架,确保内容深度和逻辑性。首先,从个人层面切入,分析个体道德修养的养成过程,如自我反思、习惯培养,并结合青年群体的实际案例(如大学生道德行为调查)展开论述。其次,转向社会视角,探讨道德缺失现象(如诚信危机或网络伦理问题)的根源,引用社会学理论(如涂尔干的道德社会学)进行批判性分析。最后,融入文化维度,对比传统道德观(如儒家仁爱思想)与当代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提出创新性见解(如全球化背景下道德本土化的路径)。整体框架建议:引言(定义思修重要性,占10%篇幅)、主体(分3-4部分,如理论阐述、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占70%)、结论(总结观点并呼吁行动,占20%)。这种结构帮助读者避免泛泛而谈,聚焦深度探索。

写作技巧

针对思修论文的3000字篇幅,运用具体技巧提升表达力。开头部分,使用设问或故事引入,如以近期道德事件(如某公益事件)开篇,激发读者兴趣,避免枯燥定义。结尾时,呼应开头并升华主题,例如通过展望未来(如道德教育在AI时代的趋势)强化感染力。段落组织上,每个主体段落聚焦一个子主题(如道德滑坡原因),首句明确主题句,中间用证据支撑(引用数据或经典著作),末句过渡到下段(如“因此,解决之道在于…”)。修辞手法上,运用排比增强气势(如“道德是基石,是灯塔,是纽带”),反问引发思考(如“难道科技发展必须以道德牺牲为代价?”)。针对篇幅管理,建议草拟大纲:引言500字、主体2000字(分均衡小节)、结论500字,确保内容紧凑不冗余。

核心观点或方向

基于思修主题,推荐以下核心观点和写作方向,帮助读者明确重点。核心观点建议: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思想道德修养是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的基石,需结合时代挑战(如数字伦理)进行创新性重构。可行方向一:分析道德教育在高校的实施困境与优化策略,如通过课程改革提升青年价值观。方向二:探讨传统文化(如道家无为思想)对解决现代道德冲突的启示,强调文化自信。方向三:聚焦热点议题(如环境伦理或AI道德),论证道德修养在科技时代的紧迫性。这些方向鼓励深度而非表面论述,例如在方向三中,可批判性评估算法偏见对公平的影响,确保观点新颖有洞见。

注意事项

写作思修论文时,常见错误包括:空洞论述(如只罗列道德概念而无深度分析)、逻辑混乱(如论点跳跃缺乏过渡)、抄袭风险(过度依赖网络资料)、观点偏激(如全盘否定传统道德)。有效解决方案:针对空洞问题,融入具体案例(如引用真实道德事件或调研数据)支撑论点,确保每段有实证。避免逻辑混乱,使用因果链结构(如“原因-影响-对策”),并在草稿阶段绘制思维导图。防止抄袭,正确引用权威来源(如《论语》或学术期刊),并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中和偏激观点,采用辩证思维(如“传统道德有局限,但可扬弃创新”),通过 peer review 获取反馈。这些方法帮助读者产出严谨、原创的内容。


面对繁重的思修论文任务,不妨先从理解写作指南开始。结合精选范文,利用AI论文工具,轻松构建初稿框架,让思路更加明晰,表达更精准。


思想道德修养的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

在当前社会转型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个体精神成长与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其当代价值亟待系统探讨。本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体发展与社会治理中的双重功能。研究发现,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精神境界,更对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基础性作用。当代实践中,思想道德修养通过教育引导、文化浸润和制度保障等多重路径,在应对价值冲突、化解道德困境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实践效能。研究进一步揭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需要与时俱进地拓展,既要传承“明德至善”的传统精髓,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特征。该研究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参照,对完善德育实践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当代价值;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value pluralism,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s a crucial dimension of individual spiritual growth and societ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s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Grounded in Marxist humanistic theory and the resources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study employs a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to thoroughly examine the dual func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in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governance.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sou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not only significantly enhances individuals’ value judgment capabilities and spiritual horizons but also plays a foundational role in fostering harmonious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contemporary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demonstrates unique practical efficacy in addressing value conflicts and resolving moral dilemmas through multiple pathways, including educational guidance, cultural immersion, and institutional safeguards. Furthermore, the study highlights that in the digital era,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must evolve to encompass both the traditional essence of “pursuing moral excellence” (mingde zhishan) and adapt to the ope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ociet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ivic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offering significant insights for improving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s and promoting holistic human development.

Keyword: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Contemporary Value; Moral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 4

第二章 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 4

2.1 思想道德修养的历史渊源 4

2.2 思想道德修养的现代理论发展 5

第三章 思想道德修养的当代实践 6

3.1 思想道德修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6

3.2 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发展中的价值 7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值观念转型。这种转型既带来了思想解放的积极效应,也伴随着价值相对主义、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在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精神领域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出现价值迷茫、道德认知模糊等现象。这种矛盾状况凸显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紧迫性,也为深入研究思想道德修养的当代价值提供了现实依据。

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智慧,共同构成了本研究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而儒家“内圣外王”的修养传统,则为个体道德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这两种思想体系的对话与融合,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思想道德修养在当代社会中的多维价值。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含三个层面:首先,通过理论梳理明确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体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揭示其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结构的内在机制;其次,分析思想道德修养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定位,阐明其在化解价值冲突、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独特效能;最后,结合数字化时代特征,探索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创新性转化路径,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当前学术界对思想道德修养的研究存在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诠释日益深入,儒家“慎独”“中庸”等修养方法得到重新审视;另一方面,针对网络时代道德教育新形态的探索尚显不足。这种研究现状决定了本课题既需要继承已有理论成果,更要在实践层面实现突破创新。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将致力于构建更具解释力和指导性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 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

2.1 思想道德修养的历史渊源

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伦理思想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始终被视为个体完善与社会治理的核心环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在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1]。儒家思想作为主流传统,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修养体系,其中《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系统阐明了道德修养从个体到社会的递进逻辑。这种将个人品德培育与社会责任担当相统一的思维模式,至今仍对当代道德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道家思想则为道德修养提供了另一种哲学视角。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修养方式回归本真状态;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注重精神境界的超脱与提升。这些思想与儒家积极入世的修养路径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多元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明心见性”的修行理念与本土儒道思想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了道德修养的理论内涵。

西方伦理思想同样为道德修养理论提供了重要资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德性论”,将道德修养视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强调通过实践智慧(phronesis)实现“中庸之道”;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则突出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应建立在理性法则基础之上。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修养理论形成对话,共同构成了人类关于道德完善的思想宝库。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理解道德修养提供了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揭示了道德修养的社会实践本质,强调道德发展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考察。列宁进一步提出“共产主义道德”概念,将道德修养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相联系,为道德修养注入了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特征。

在当代语境下,传统道德修养理论面临创造性转化的历史任务。“文章从继承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方法”[2],但更需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新性发展。数字化时代的道德修养既要传承“慎独”“自省”等传统方法的精髓,也要适应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对青年群体而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2],这要求理论建设必须回应网络时代的新型伦理挑战。

纵观历史发展脉络,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始终保持着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先秦时期的伦理思想萌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道德修养理论既保持着核心价值的连续性,又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其内涵。这种动态发展的理论特质,使其能够持续为个体精神成长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

2.2 思想道德修养的现代理论发展

在当代社会转型与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呈现出显著的发展特征。现代理论建构既需要继承传统道德智慧的精华,又必须回应数字化时代的新型伦理挑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强调道德修养必须植根于社会实践,通过主体与客体的辩证互动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现代价值理论为价值观的导引和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19],这种动态发展的理论视角,使思想道德修养研究能够超越静态规范伦理的局限,形成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框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标志着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的重要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有机统一,为道德修养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坐标。在实践层面,“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需求、学生需求和发展需求”[16],成为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这种实践导向的研究取向,推动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从抽象原则向具体操作转化,形成了教育引导、文化浸润、制度保障相结合的多元实践路径。

网络社会的崛起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提出了全新课题。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生存环境,要求道德修养理论必须重构“慎独”“自省”等传统方法的现代形态。匿名性、去中心化的网络特征,既弱化了外在道德约束的效力,也为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场域。现代理论发展需要特别关注青年群体的道德认知特点,“‘三个代表’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理论提供了新视角”[9],这种将政治认同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为青年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参照。

跨学科融合成为现代理论发展的显著趋势。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不仅涉及理性认知,更与情感体验、神经机制密切相关;社会学视角则揭示了社会资本、群体规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塑造作用。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使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范畴限制,形成了更为立体、全面的理论架构。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神经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介入,使道德修养的方法体系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对话为理论创新注入了新活力。在文明互鉴的视野下,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的伦理智慧与西方正义理论、关怀伦理等思想形成创造性对话。这种跨文化比较不仅拓展了道德修养的理论视野,也为解决全球性伦理困境提供了思想资源。现代理论发展需要特别注重普适价值与民族特色的辩证统一,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当代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实践性转向,强调理论建构必须回应现实道德困境;主体性回归,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主意识;系统性思维,将个体修养置于社会关系网络中进行整体考察。这些理论创新不仅丰富了道德哲学的内涵,也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第三章 思想道德修养的当代实践

3.1 思想道德修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发挥着基础性、渗透性的调节功能。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价值引领层面,更通过社会关系的优化与制度运行效率的提升得以具体呈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为理解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理论支点。当个体通过道德修养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时,其社会行为将自发趋向于符合集体利益的方向,从而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高公共事务的协调效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思想道德修养参与社会治理的核心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13],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通过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理念内化为公民的道德认知,社会治理获得了稳定的价值共识基础。特别是在多元价值并存的当代社会,这种基于道德修养形成的价值认同,能够有效缓解不同群体间的观念冲突,为政策实施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在社区治理中,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居民更倾向于采取协商而非对抗的方式解决矛盾,这种自律行为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构成了道德修养支撑社会治理的特色路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2],这一规律在社会治理领域同样适用。儒家“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伦理原则,通过创造性转化为现代公民的交往准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提供了文化资源。在具体实践中,将“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责任相结合,既保留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又赋予了传统道德以新的时代内涵。这种文化浸润式的治理方式,相较于刚性制度约束往往能产生更持久的行为规范效果。

教育系统的中介作用使道德修养得以系统化地参与社会治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13],这一机制可扩展至全民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等多层次渠道,将道德修养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形成贯穿个体生命周期的道德培育体系。当公民普遍具备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时,公共政策的执行阻力将显著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随之提升。特别是在数字化治理背景下,网络伦理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道德修养的新内容,直接影响着网络空间的治理成效。

制度与道德的良性互动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思想道德修养既需要制度保障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实践,又能通过塑造制度执行者的价值取向反哺制度优化。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一方面,公正的法律制度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道德修养提供了外部激励环境;另一方面,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公职人员会更自觉地维护制度正义,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治理异化现象。在基层治理创新中,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与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治与法治互补模式。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矛盾,思想道德修养展现出独特的冲突化解功能。当利益纠纷伴随价值对立时,单纯依靠法律裁决往往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解。而通过道德修养培育的共情能力与宽容精神,能使冲突各方超越零和思维,寻找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种“软性治理”方式在邻里纠纷调解、劳资关系协调等领域已显现出明显优势,为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人文基础。

3.2 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发展中的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个体精神成长的核心维度,对个人全面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在当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道德修养不仅关乎个体的价值判断能力,更深刻影响着人格结构的完善与生命境界的提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这种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需求的满足,更包含精神世界的丰富与道德境界的升华。从实践层面看,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够帮助个体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价值定力,实现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的和谐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当代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17]。这种价值内化过程使个体在认知层面确立正确的价值坐标,在情感层面培养对真善美的向往,在行为层面形成稳定的道德习惯。特别是在青年成长阶段,这种系统化的价值引导能够有效抵御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的侵蚀,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研究表明,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个体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在面对挫折时更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提供了丰富滋养。儒家“修身以立命”的修养传统,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持续努力实现人格完善;“本文探讨了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并明确了其运用价值”[12],这种文化浸润式的修养方法,将道德认知与审美体验相结合,使修养过程更具感染力与持久性。道家“道法自然”的智慧则为现代人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提供了独特视角,其倡导的简约生活方式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有助于缓解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道德修养对个人职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专业能力相近的情况下,职业道德素养往往成为职业晋升的关键变量。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从业者更易建立稳定的职业信誉,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网络。特别是在需要高度责任感的医疗、教育、法律等领域,道德自律不仅是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更是专业能力发挥的重要保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证实,道德素养与职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道德修养不仅是对外部规范的遵从,更是实现职业幸福的内在途径。

网络时代的道德修养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虚拟空间的匿名性特征既可能弱化传统道德约束机制,也为培养道德自律能力提供了实践场域。具有良好网络道德修养的个体能够更理性地参与网络互动,避免陷入信息茧房或群体极化的认知陷阱。这种数字素养与道德修养的融合,构成了当代公民必备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三个代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价值追求”[9],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网络环境中的价值引领,要求个体在虚拟实践中仍能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立场。

在终身学习视域下,道德修养呈现动态发展的特征。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个体的道德认知不断深化,道德情感日益丰富,道德实践能力持续增强。这种发展性特征要求道德修养教育必须遵循阶段性规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设计差异化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18],这种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有助于青年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建立稳固的道德基础。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系统考察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揭示了其在当代社会转型期的多维功能。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融合,为道德修养提供了兼具时代特色与文化根基的理论框架;实践层面,道德修养通过个体价值塑造与社会关系调节的双重路径,展现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效能。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慎独”“自省”等修养方法与现代公民素养要求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适应开放社会的道德发展新模式。

未来研究需在三个维度深化探索:首先,应加强网络伦理与线下道德修养的衔接机制研究,特别是虚拟身份对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规律;其次,需构建更具操作性的道德修养评价体系,将定性分析与量化测量相结合,为德育实践提供科学参照;最后,应深化跨文化比较研究,在文明互鉴中丰富道德修养的理论内涵。实践层面,建议重点探索社区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协同机制,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公民可感知、易实践的修养方法。

技术变革带来的伦理挑战为道德修养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既可能弱化传统道德约束,也为构建新型修养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后续研究需特别关注技术伦理与个人修养的互动关系,探索数字化环境中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路径。同时,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问题也要求道德修养理论突破地域局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价值对话平台。

参考文献

[1] 盛丽梅.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当代价值及传播途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5,(2):35-39.

[2] 杜秀娟.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当代价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66-67.

[3] 陈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逻辑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76-179.

[4] 汤仁虹.红色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应用研究——以皖西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体现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54-155.

[5] 田必春.长征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教学价值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3):6-8.

[6] 陈丽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5,(24):1-3.

[7] 赵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进德育教材的模式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0,(3):82-86.

[8] 贺映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5,(6):120-123.

[9] 段录良.“三个代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价值追求——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的新视角[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90-92.

[10] 吴映平.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路径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7,(6):45-46.

[11] 蒋海彬.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72-74.

[12] 张建华.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福建茶叶》,2018,(4):183-183.

[13] 张丹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260-262.

[14] 段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转化研究[J].《新丝路(下旬)》,2018,(18):102-103.

[15] 谢海燕.在《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突出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9):50-51.

[16] 陈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7,(22):6-7.

[17] 申圣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究[J].《商业经济》,2015,(8):160-161.

[18] 杨延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9):63-67.

[19] 许惠芬.“问题切入、价值导引”的探究式学习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8,(4):137-141.

[20] 邹振栋.理工类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5,(1):214-216.


通过本文的写作指南和范文,您能轻松掌握思修论文3000字的撰写技巧,高效完成高质量作业,节省宝贵时间。立即实践,提升写作水平!

下载此文档
下载此文档
更多推荐
|沪ICP备20022513号-6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815号
网信算备:310115124334401240013号上线编号:Shanghai-WanNengXiaoin-20240829S0025备案号:Shanghai-Xiaoin-20250205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