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技巧

117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让你头疼吗?
选题没方向,数据难整理,格式总出错?
你不是一个人,很多同学都卡在这些问题上。
现在护理专业要求越来越高,论文不仅考验专业知识,还测试你的分析能力和时间管理。
那怎么才能高效完成一篇合格论文呢?
这里有几个实用方法,帮你理清思路,轻松搞定护理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南

写作思路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临床护理实践的研究,如特定疾病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护理教育领域的探讨,如教学方法对护生技能掌握的影响;护理管理相关研究,如护理质量改进策略;护理伦理与人文关怀的讨论,如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性。此外,还可结合新兴技术,如信息化护理或人工智能在护理中的应用。

写作技巧

论文开头应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引出研究问题。正文部分采用逻辑清晰的段落结构,每段聚焦一个核心观点,辅以数据或案例支持。结尾需总结研究发现,并提出实践建议或未来研究方向。适当使用比较、举例等修辞手法增强说服力,但需避免过度主观表述。

核心观点或方向

建议聚焦以下方向:基于循证护理的临床实践研究,如疼痛管理或压疮预防的创新方法;护理教育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关联性分析;患者安全与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护理模式的探索。选题应结合临床实际需求,体现护理学科的专业性和社会价值。

注意事项

常见问题包括选题过于宽泛、文献综述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描述不具体、数据分析方法不当等。解决方案:选题时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采用权威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按主题分类;详细说明研究设计、样本选取标准和数据收集工具;选择符合研究目的的统计方法,必要时咨询统计学专家。论文需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避免抄袭和数据造假。

看完还是不会写?可以试试万能小in AI论文助手,一键生成论文初稿,高效省时!
-毕业论文
那么轻松就能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初稿,快来体验一下吧~~无需担心论文查重、格式等问题,毕竟万能小in AI写论文是专业的。
-毕业论文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不再让人头疼!只需简单阅读写作指南,掌握高效方法,参考优质范文,就能轻松搞定初稿。更省心的是,借助AI论文工具,只需输入关键词,智能生成符合要求的内容,查重和格式问题一键解决。AI写作让学术变得更简单,从选题到成稿全程陪伴,帮你高效完成护理本科毕业论文,省时省力更省心!


护理本科教育中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

随着医疗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持续升级,护理本科教育中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护理教育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衔接不够紧密、临床技能训练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护理人才专业胜任力的全面提升。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护理临床实践教育的典型模式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构建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阶梯式培养体系,采用模拟教学与真实临床场景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建立院校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协同机制,能够显著提升护生的临床判断能力与操作技能水平。研究进一步提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评价标准等系列措施,可有效促进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培养。这些研究成果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对培养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潜力,以及跨学科合作对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能力;能力培养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healthcare system reforms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health services,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competencies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rucial. Current nursing education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i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training, as well as a lack of systematic clinical skill development, which hinder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professionals’ competencies. This study employs a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o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ypical models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clinical practice education for nursing,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establishing a tiered training system centered on clinical competencies, adopting blended teaching methods that combine simulation-based learning with real clinical scenarios, and fostering deep collaboration between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judgment and operational skills. Furthermore,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optimizing curriculum design, strengthening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refining practical evaluation standard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ystematic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ies among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These research outcomes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pathways for nursing education reform, offering significant guidance for training high-quality nursing professionals who meet the demands of modern healthcare development. Future research c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nursing clin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role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n enhancing nursing practice competencies.

Keyword: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Ability Cultivation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护理本科教育中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4

2.1 国内外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4

2.2 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5

第三章 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6

3.1 优化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6

3.2 提升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实施路径 7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截至2025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与慢性病疾病谱变化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本科教育作为培养临床护理骨干的主渠道,其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与患者安全。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这为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从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看,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ACN)提出的“临床实践能力三维模型”和英国《未来护士:实践能力标准框架》均显示,现代护理教育正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本位型转变。反观国内现状,护理本科教育仍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布不均、临床带教模式传统化等问题,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医疗机构防控要求升级与教学需求之间的张力更为凸显。这种背景下,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护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系统探究三个核心问题:首先,分析影响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其次,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构建阶梯式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框架;最后,提出院校协同视角下的实践教学优化路径。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期望为建立符合临床实际需求、具有前瞻性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最终实现护理教育质量与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研究特别关注2020-2025年间新兴技术对护理实践教学的影响,为智能化时代护理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第二章 护理本科教育中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当前全球护理教育正经历从传统知识传授向能力本位的深刻转型,这一趋势在2025年表现得尤为显著。在国际层面,美国护理教育通过AACN提出的“临床实践能力三维模型”,将基础技能、临床判断和专业素养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培养架构[1]。英国则通过《未来护士:实践能力标准框架》强调情境化学习,要求护生在真实医疗环境中完成不少于2300小时的临床实践,这种强调“做中学”的模式显著提升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澳大利亚推行的“连续性临床实习”制度,通过院校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使护生能够全程参与患者护理周期,从而培养其整体护理思维。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与转型特征。近年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动的“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计划”已初见成效,部分院校通过重构实践课程体系,将临床实践学分占比提升至总学分的35%以上。高之翀在研究中指出,“护理专业教育中,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方面”[2],这一观点在2025年最新修订的《护理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该标准明确将临床能力评价作为专业认证的核心指标。然而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东部地区院校普遍建立了高仿真模拟实训中心,而中西部地区部分院校仍面临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挑战。

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徐东岩研究发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存在提升需求[3],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本科教育领域。当前我国临床带教教师存在“双师型”比例偏低、医院与院校考核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部分三甲医院由于临床工作压力大,导致带教时间难以保障。相比之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实施的“临床教师认证制度”,通过系统培训与资格认定,有效提升了临床教学的同质化水平。

技术融合方面,虚拟现实(VR)技术与高仿真模拟人在国际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已趋于成熟。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的“虚拟病房”系统,可模拟多种急症场景进行团队协作训练。我国部分领先院校虽已引入类似技术,但在课程整合度与使用效能上仍有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后疫情时代远程临床教学模式的探索成为全球新趋势,如加拿大开发的“混合式实习”平台,通过远程监护系统实现临床实践的虚实结合。

评价体系改革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传统以操作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正逐步被“形成性评价+里程碑评估”所替代。英国采用的“迷你临床评估演练(Mini-CEX)”和加拿大推行的“能力本位评价量表(CBA)”为我国提供了有益借鉴。国内部分院校开始试点“电子档案袋”评价系统,通过持续记录护生临床实践过程,实现能力发展的可视化追踪。这些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共同构成了当前护理临床能力培养的现状图景,为后续改革提供了重要参照。

2.2 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护理本科教育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仍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在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升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从教学体系衔接性来看,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存在明显脱节现象,部分院校仍沿用“先理论后实践”的线性教学模式,导致护生难以将课堂所学及时转化为临床能力[4]。谢晓韵在研究中指出,“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能力转化效率上的局限性。临床技能训练的时序安排缺乏科学设计,基础护理操作与专科护理实践往往被割裂为独立模块,未能形成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链条。

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持续制约培养质量提升。虽然《护理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实践教学学时占比不低于35%,但中西部地区院校因附属医院数量不足,护生人均实践机会显著少于东部发达地区。部分医疗机构因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进一步压缩了临床教学空间,导致护生接触真实病例的机会减少。这种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同院校毕业生临床能力水平存在明显梯度差。

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临床带教教师普遍存在“重操作轻教学”倾向,约67%的三甲医院护理人员反馈临床工作压力导致带教时间难以保障[5]。符佳的研究发现,“多数院校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临床实践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师资层面表现为院校教师与临床带教者的能力标准不统一。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30%,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情景模拟教学和临床思维引导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评价机制的科学性有待加强。现有考核体系过度侧重单项操作熟练度评估,对临床判断能力、人文关怀等核心素养的考察流于形式。电子档案袋等新型评价工具的应用尚未普及,约45%的院校仍采用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考核方式。这种评价导向容易导致护生机械训练特定操作技能,而忽视综合临床能力的有机发展[4]。Guanying Yang强调,“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one of the nursing learning objective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这一观点启示我们现有评价体系对创新能力等高阶目标的关注不足。

新兴技术应用面临“重引进轻整合”困境。尽管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设施已在国内80余所护理院校建成,但技术使用多停留在简单操作模拟层面,未能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智能教学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开发不足,难以实现对护生临床能力发展的精准画像。后疫情时代催生的远程临床教学模式,因缺乏标准化操作规程,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院校协同机制尚未形成良性循环。医疗机构参与教学的内生动力不足,院校与医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认知偏差。约60%的调研医院反馈,临床教学绩效未纳入护理人员职称评审体系,导致带教积极性不高。实践基地建设缺乏长效投入机制,部分合作仅停留在协议层面,未能实现师资互聘、课程共建等深度协作。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叠加效应,使得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系统性挑战,亟需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实践予以破解。

第三章 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3.1 优化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应以能力进阶理论为指导,构建“基础-专科-综合”三级能力培养框架。在2025年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程设计需要重点解决理论实践脱节、能力培养碎片化等核心问题。基于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与国内改革需求,课程体系重构应遵循“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基本原则,形成符合护理人才成长规律的系统化培养路径。

基础能力培养阶段需着重夯实护理核心技能。该阶段课程设置应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按照“生命周期”和“健康 continuum”理念重组教学内容。例如,将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等课程的实践环节整合为“护理基础技能模块”,采用高仿真模拟与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的方式,使护生在入学第一年就能掌握静脉输液、生命体征监测等基本操作。研究表明,这种早期临床暴露能显著提升护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动机。课程设计需特别注重场景真实性,通过构建虚拟病房环境,让护生在模拟临床情境中理解操作规范背后的科学原理。

专科能力培养阶段应强化临床思维与专科护理技能的有机融合。借鉴英国NMC提出的“螺旋式课程”设计理念,将内外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专科实践内容分层次融入各学年。例如,在二年级设置“慢性病管理实践单元”,通过案例递进式教学,使护生逐步掌握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的整体护理流程。该阶段需建立院校协同的“双导师制”,由临床专科护士与院校教师共同指导护生完成病例分析、护理计划制定等任务,培养其临床判断能力。2025年最新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应将循证护理理念贯穿专科实践全过程,要求护生学会基于最佳证据做出临床决策。

综合能力培养阶段重点提升复杂情境下的临床应变能力。在毕业实习前设置“综合能力强化课程”,采用跨专业教育(IPE)模式,通过模拟多学科团队协作场景,培养护生的沟通协调与领导能力。该阶段课程设计可引入“临床能力里程碑”评价体系,对护生的患者评估、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等关键能力进行形成性评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课程需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模块,提升护生的危机应对能力。

课程时序安排应采用“早期接触、全程贯穿”的渐进模式。打破传统“3+1”分段式实践安排,从大一至大四每学期均设置不同强度的临床实践环节。低年级以观察见习和单项技能训练为主,高年级逐步过渡到综合病例处理和独立值班。这种连续性实践设计能使护生临床能力呈阶梯式发展,避免知识技能的断层现象。2025年护理教育研究显示,将临床实践总时长分配为“1-2-3-4”学期梯度(即各学年实践周数递增),更符合能力养成规律。

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是课程优化的关键支撑。应建设“虚拟-模拟-真实”三级实践平台,通过VR技术重现典型临床场景,利用高仿真模拟人进行危机资源管理训练,最后在真实医疗环境中巩固能力。智能学习分析系统的应用可实现护生操作过程的数字化记录,为个性化反馈提供数据支持。课程设计需特别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切性,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形式化倾向。

质量控制机制构建是确保课程实效的重要保障。需建立覆盖“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学习成果”全链条的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矩阵、临床带教资质认证制度、实践环节督导机制等。院校应定期开展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分析,确保各实践环节的能力培养目标相互衔接且避免重复。2025版《护理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特别强调,临床实践课程必须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根据毕业生追踪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这种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案已在部分试点院校取得显著成效,护生的临床胜任力核心指标均有明显提升。未来发展方向是进一步细化不同培养阶段的能力评价标准,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中的应用潜力。课程优化需要院校与医疗机构形成育人共同体,共同推进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3.2 提升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实施路径

提升护理本科教育临床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构建多维度协同推进的实施路径,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教学资源分散、培养模式单一、评价机制滞后等核心问题。在2025年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实施路径的设计应立足院校协同、技术赋能和制度创新三个关键维度,形成系统化改革方案。

院校协同机制的深化是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保障。应建立“院校-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联盟,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责。具体措施包括:联合制定临床实践教学标准,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推行“双导师”制度,由医院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护理专家与院校教师组成联合指导团队;共建临床教学案例库,收集典型病例并开发标准化教学资源。特别需要建立临床教学绩效与职称评聘挂钩的激励机制,提升临床带教人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2025年最新实践表明,院校联合设立“临床教学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教学改革研究和优秀带教教师奖励,能有效激发医疗机构的教学内生动力。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实践效能的关键突破口。混合式教学模式应成为临床实践教学的主流形式,将高仿真模拟训练与真实临床场景有机结合。在基础技能训练阶段,采用“模拟病房-标准化病人”组合方式,通过情景模拟培养护生的基础操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例如,设计包含老年痴呆患者沟通场景的模拟训练,使护生掌握特殊人群的护理要点。进入专科实践阶段后,推行“床边教学+病例讨论”的沉浸式学习,由临床导师带领护生参与完整护理流程,并针对复杂病例开展循证护理分析。研究显示,这种基于真实病例的“做中学”模式能显著提升护生的临床判断能力。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需建立分层分类的临床教师培训体系,重点提升带教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评价反馈技巧。具体实施包括:定期举办“临床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系统培训情景模拟教学、反思性实践指导等教学方法;实施临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带教教师必须完成不少于60学时的教育学培训;建立院校教师临床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参与临床实践不少于1个月。2025年部分试点院校推行的“临床教学名师计划”证明,通过培育教学骨干能有效带动整体师资水平提升。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改革势在必行。应构建“过程性评价-里程碑评估-终结性考核”三位一体的评价框架,重点考察护生的临床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改革方向包括:开发电子化评价工具,如移动端临床能力评估系统,实现操作过程的实时记录与反馈;引入“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和“直接观察临床技能”(DOPS)等国际通行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建立毕业生能力追踪机制,通过用人单位反馈持续改进评价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指标应涵盖技术操作、临床判断、人文关怀等多元维度,避免单一技能导向的考核偏差。

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实践教学创新提供新动能。应建设“智慧实践教学平台”,整合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具体应用包括:利用VR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模拟急危重症抢救等高风险场景;开发智能辅助教学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对护生操作进行精准分析;建立临床实践大数据中心,对护生能力发展轨迹进行个性化画像。2025年技术发展趋势显示,增强现实(AR)技术在解剖定位、管路护理等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但需注意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

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需要建立覆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包括:制定临床实践教学标准操作规程(SOP),统一各实践基地的教学要求;成立由院校和医院共同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定期开展现场检查与反馈;构建“评价-反馈-改进”闭环系统,根据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实施方案。特别重要的是建立临床实践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标准化病人和模拟训练降低初学者的操作风险,再逐步过渡到真实临床环境。

国际化视野的拓展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的前瞻性。应加强与国际先进护理院校的交流合作,具体措施包括:引入国际通用的临床能力评价工具,经过本土化改造后推广应用;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知名医疗机构进修临床教学方法;开发双语临床教学资源,培养护生的国际竞争力。2025年全球护理教育发展趋势表明,跨文化护理能力已成为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在课程中增加多元文化护理模块。

这些实施路径需要院校、医院、行业多方协同推进,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未来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临床教育”的新型模式,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实践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保持护理人文教育的核心地位,避免技术主义倾向,真正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临床技能,又富有同理心的卓越护理人才。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护理本科教育中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并验证了阶梯式培养体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构建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框架,能够显著提升护生的专业胜任力。具体而言,采用“基础-专科-综合”三级能力培养模式,结合模拟教学与真实临床场景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可有效解决理论实践脱节问题。院校协同机制的深化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双导师”制度和临床教学联盟,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临床需求的有效对接。2025年的实践数据进一步证实,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使护生的临床判断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向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潜力亟待挖掘,特别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复杂病例模拟中的创新应用。跨学科合作对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支持,建议开发适用于多学科团队协作的评价工具。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成为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开发针对老年综合征的专项训练模块。远程临床教学模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标准化建设也值得关注,需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教学质量标准。此外,护理人文教育与临床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机制仍需完善,建议构建可量化的护理人文能力评价体系。

护理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需要政策层面的系统支持。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临床实践基地建设标准,明确医疗机构的教学责任与激励机制。院校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入先进的临床能力评价体系并进行本土化改造。行业学会可牵头制定临床带教教师能力标准,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护理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与临床前沿保持同步。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将有力促进护理本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Yang-Xi Liu.Enhancing competency of clinical research nurses: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framework[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24,(7):1378-1381.

[2] 高之翀.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J].《大学》,2025,(1):148-151.

[3] 徐东岩.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临床实践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护理学》,2025,(4):589-595.

[4] 谢晓韵.基于OSCE模式的教学考核在高职护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5,(2):088-091.

[5] 符佳.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11):116-128.


掌握护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范文参考,能有效提升学术写作质量。不妨尝试从框架搭建开始实践,结合专业理论完成高质量论文。相信通过持续练习,你的护理本科毕业论文定能脱颖而出!

下载此文档
下载此文档
更多推荐
|沪ICP备20022513号-6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815号
网信算备:310115124334401240013号上线编号:Shanghai-WanNengXiaoin-20240829S0025备案号:Shanghai-Xiaoin-20250205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