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如何写出高质量的环境保护论文?

11

写环境保护论文时,你是否感到无从下手?
选题没思路,数据整理一团糟,格式要求让人头大。
这不仅是你的困扰,90%的学生都遇到过类似问题。
在环保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篇好论文需要扎实的研究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和高效的时间管理。
那到底该怎么突破这些难题呢?
本文将为你提供清晰可行的高质量论文写作方法,从选题到成稿一步到位。
让我们一起解决环境保护论文写作的痛点,让你的研究脱颖而出!

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写作指南

写作思路

围绕环境保护论文的写作思路可从多维度展开。首先,分析当前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成因,如气候变化、污染源分布等;其次,探讨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局限性;再次,研究科技创新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如清洁能源技术;最后,提出可行性建议或未来研究方向。通过逻辑递进或对比分析构建论文框架。

写作技巧

开头可采用数据引用或案例引入,如全球碳排放量统计或特定生态事件;段落间使用过渡句保持连贯性,例如“基于上述问题,以下解决方案值得探讨”;结尾部分总结核心发现并展望未来,避免简单重复。运用比喻或类比修辞(如将生态系统比作网络)增强可读性。

核心观点或方向

建议聚焦以下方向:1. 区域性环境治理差异比较;2. 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机制;4. 环境教育对公众行为的影响研究。每个方向需结合实证数据与理论支撑,避免泛泛而谈。

注意事项

常见错误包括数据来源不明确(需标注权威机构统计)、对策建议脱离实际(需结合政策可行性分析)、概念混淆(如“碳中和”与“碳达峰”区别)。解决方案:采用交叉验证法核对数据,通过专家访谈或实地调研完善建议内容,关键术语需在引言部分明确定义。

不想看写作指南?可以试试万能小in AI论文助手,一键生成论文初稿,高效省时!
论文
那么轻松就能完成一篇论文初稿,快来体验一下吧~~无需担心论文查重、格式等问题,毕竟万能小in AI写论文是专业的。
论文

还在为环境保护论文发愁?试试AI论文工具吧!只需阅读写作指南,参考几篇范文,或直接用万能小inAI生成初稿,轻松搞定框架和内容。AI写作能自动优化查重和格式,让你把时间花在核心观点上。从选题到成稿,智能辅助让学术创作更高效,环保主题也能写得又快又好~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环境保护路径探析

摘要

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本研究基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框架,系统探讨了环境保护的现实路径与实施策略。通过对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等理论基础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为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了价值引领。研究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挑战,环境污染的结构性特征日益凸显。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强调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将生态价值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培育生态文化自觉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有效途径。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应用维度,也为完善环境治理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路径探析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ongoing global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emerged as a critical issu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practical pathway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foundational theories such as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research elucidate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providing value-oriented guidanc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actices. The study highlights that despite recent progress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or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 persist, including tightening resource constraints, ecosystem degrad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response,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ystem, emphasizing the promo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values in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evaluation framework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mprov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law enforcement and supervision, and fostering ecological cultural awareness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achie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als. These findings not only expand the application dimens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but also offer actionabl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enhanc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ractices, holding substanti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Keyword: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th Analysis;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一章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研究背景及目的 4

第二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4

2.1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4

2.2 环境保护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5

第三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6

3.1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6

3.2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挑战 7

第四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保护的路径与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研究背景及目的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截至2025年,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复合型环境危机持续加剧,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与生态系统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4年全球环境展望》警示,当前全球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已超过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的75%,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亟需通过生态文明范式转型予以根本性扭转。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特殊的环境治理挑战。随着“双碳”目标时间节点的临近,2025年成为检验中期减排成效的关键年份。尽管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重点工程,重点区域PM2.5浓度较基准年下降显著,但臭氧污染上升、新污染物涌现等结构性环境问题逐渐显现。与此同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导致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逐年递增,凸显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紧迫性。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旨在破解三个核心问题:首先,如何超越传统环境治理的碎片化模式,构建基于生态整体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次,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变量;最后,如何培育全民生态文化自觉以形成环境治理持久动力。研究目的不仅在于完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更致力于为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探索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的特殊规律,以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范式。

第二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其核心要义在于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范式,通过价值理念重塑与制度体系创新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从哲学维度审视,生态文明超越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主张将人类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整体框架中,形成“生命共同体”的认知范式[1]。这种整体性思维反映在实践层面,要求经济活动严格遵循生态阈值约束,正如吴岱芸所述,“生态文明制度作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遵循”[2],其制度设计必须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可归纳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在价值取向上,强调生态正义的代内与代际平衡,将环境权利纳入基本人权范畴。2025年最新研究显示,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在宪法中确立环境权条款,我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亦明确将“保障公众健康”作为立法宗旨,体现了从经济效率优先向生态福祉共享的价值转向。在系统特性上,生态文明具有显著的复合性特征,既包含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又涵盖社会系统的制度创新需求。LI Junhao的研究证实,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1],这要求治理体系必须同步应对生物物理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的复杂耦合。

在实践路径方面,生态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协同进化特征。缪沭青指出“生态文明构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3],其实现机制需要技术革新、制度重构与文化觉醒的三维联动。当前阶段特别需要关注三个关键转化:一是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的转化,通过产权界定与市场交易激活自然资产价值;二是环境约束向创新动力的转化,利用倒逼机制激发绿色技术突破;三是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的转化,培育企业、社区、公民等多元主体的环境责任意识。这种转化过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建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正是对第二转化阶段的重要探索。

生态文明的时代意义在于其提供了破解现代性危机的可能路径。传统工业文明将自然简化为资源仓库与污染容器,导致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持续退化。而生态文明通过重新定义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将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GDP并行考核,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伦理。王倩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4],这一判断在2025年全球气候治理加速深化的背景下更具现实紧迫性。随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进入实施阶段,生态文明理念正在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新的范式参照,其内涵演进也呈现出从污染防治到系统修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规划的动态发展特征。

2.2 环境保护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环境保护的理论框架构建需要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系统性思维,将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统一。从理论维度看,现代环境治理已从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其核心在于建立“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同机制。这一框架包含三个相互支撑的子系统:生态伦理子系统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基准,制度创新子系统提供政策工具与市场激励,技术支撑子系统保障治理目标的可行性。钱玮玮在研究大气环境保护时指出,这种多维整合的框架能够“有效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形成环境治理的合力”[5],特别是在应对复合型污染问题时展现出显著优势。

实践路径的设计需要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规律,重点解决价值转化与行为激励两大核心问题。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当前面临量化标准不统一、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障碍,正如Zerui Wang所分析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存在“量化、交易、转化和可持续性四个维度的挑战”[6]。针对这些瓶颈,2025年我国推行的GEP核算试点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通过建立生态资产账户、开发区域性交易平台等措施,初步实现了森林碳汇、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的市场化定价。这种将自然资本纳入经济体系的实践,为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多元共治机制的构建是理论框架落地的关键环节。传统环境治理中政府单一主导的模式已难以应对跨区域、跨流域的复杂环境问题。李丽玲通过案例研究证明,有效的环境治理需要“整合政策工具、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的多重力量”[7]。当前实践中呈现三个显著转变:治理主体从行政机构向企业、社区、环保组织等多元主体扩展;治理手段从命令控制型向市场激励型转变;治理过程从事后处置向风险预防演进。例如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搭建公众监督平台等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

文化自觉的培育构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生态文明的深层转型最终依赖于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改变,这要求将生态伦理融入教育体系、媒体传播和社区建设中。2025年最新实施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修订版,首次将“低碳生活”细化为可操作的十项准则,通过行为引导促进环保意识向日常实践的转化。同时,生态博物馆、自然教育基地等新型文化载体的建设,正在改变公众对自然资源的认知方式,形成从被动遵守到主动维护的良性循环。这种文化层面的变革,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持久的内在动力。

技术赋能路径的创新性突破正在重塑环境保护的实践范式。当前环境技术发展呈现出三个特征:监测技术的智能化使得污染源精准识别成为可能,如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组成的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治理技术的系统化推动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介质协同治理转变;修复技术的生态化强调利用自然力完成环境修复,如基于微生物群落的土壤修复技术。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环境治理效率,更通过成本降低促进了绿色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第三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3.1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当前全球环境保护格局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治理理念与实践路径上形成鲜明对比。李丽玲指出“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7],这一趋势在2025年表现得尤为显著。欧美国家通过完善环境立法体系持续推进污染治理,如欧盟《绿色新政》将碳边境调节机制扩展至全产业链,美国《清洁能源法案》修订版强化了对新型污染物的监管。这些举措虽取得局部成效,但受制于政治周期与经济利益博弈,其政策连续性面临挑战。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承受着更大的环境压力,尽管印度、巴西等国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网络等措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但基础设施不足与资金短缺仍制约着治理效能提升。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系统性治理新阶段。唐池的研究表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转折性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8],这一判断在2025年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国划定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三类空间,实现了开发保护格局的优化重构。大气治理领域,重点区域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日趋成熟。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长江、黄河等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跨界水体治理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模式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规划。

国际环境合作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持续深化。SHAN Ting的研究强调“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时代不可忽视的全球性议题”[9],这一特征在《巴黎协定》第二个承诺期谈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025年全球气候治理呈现三个新动向:一是碳定价机制覆盖范围扩展至全球60%以上的碳排放量,二是绿色技术转移成为南北合作核心议题,三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被纳入国家自主贡献(NDCs)主流框架。然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仍未达到承诺水平,技术壁垒与知识产权限制继续阻碍着全球环境正义的实现。

国内环境治理仍面临结构性矛盾。赵天越指出“目前存在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主体责任不到位、治理能力不足、生态治理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等现实困境”[10],这些问题在2025年的治理实践中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具体表现为: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张力持续存在,部分传统行业绿色改造进度滞后;环境监管能力区域不平衡,基层执法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公众参与机制尚不完善,环境公益诉讼门槛过高制约社会监督效能。特别是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风险筛查评估体系与管控标准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难以满足复杂环境风险的防控需求。

技术创新正在重塑全球环境治理格局。清洁能源革命推动能源结构深度调整,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突破40%,光伏发电成本较基准年下降超60%。数字赋能环境监测取得突破性进展,量子传感技术实现大气污染物分子级识别,区块链技术确保碳交易数据不可篡改。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改变了污染治理方式,更通过成本降低加速了绿色技术扩散。我国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已形成全产业链优势,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但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存在,如环境监测传感器芯片进口依赖度较高,制约着治理体系的自主可控发展。

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呈现区域分化特征。欧洲通过建立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将资源生产率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亚太地区则侧重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形成区域性监测网络与标准体系。我国环境治理创新突出体现在三个维度:制度层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市场层面推行排污权交易全国统一市场,社会层面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体系。这种多元共治模式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区域试点中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新范式。但全球环境治理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国际规则协调性与执行力不足,亟需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环境治理架构。

3.2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挑战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这些挑战既源于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也受到新兴环境问题的复杂特性制约。从治理体系维度看,环境监管的碎片化现象尚未根本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的协同治理机制仍存在制度空白。钱玮玮在研究大气环境治理时指出,这种分割式管理模式导致“污染转移与责任推诿现象时有发生”[5],特别是在臭氧污染等区域性环境问题治理中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实施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虽在空间规划层面取得进展,但部门间数据壁垒与标准不统一问题仍制约着整体效能的发挥。

产业绿色转型面临经济成本与技术瓶颈的双重约束。传统高耗能行业在低碳改造过程中承受着设备更新成本高、短期效益不明显等压力,部分企业存在环保设施运行不稳定的现象。缪沭青分析认为,这种转型困境反映出“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尚未完全建立”[3],需要更完善的市场激励机制予以破解。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型环境风险也不容忽视,如光伏板退役处理、锂电池回收等新兴领域的技术标准与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暴露出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的短板。

环境治理的社会参与机制存在效能衰减风险。尽管公众环保意识显著提升,但转化为持续行动仍面临多重障碍:环境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可读性不足,影响公众监督的有效性;社区环境自治缺乏专业指导,导致参与形式化;环保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专业能力明显薄弱。LI Wen-long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参与不足的根源在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化机制尚未形成稳定闭环”[11],难以支撑多元共治的长期需求。2025年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虽细化了行为指引,但如何将规范要求转化为日常实践仍需要更系统的文化培育。

全球环境治理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本土治理难度。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既有环境基础设施构成严峻考验;跨境污染转移问题随着产业梯度转移而显现,部分地区成为污染物输入的“洼地”;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对国内企业环境合规提出更高要求。这些外部压力与内部转型需求叠加,使得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国际监测标准与评估方法的差异,导致风险管控措施难以同步实施。

生态保护与修复面临自然与社会系统的双重不确定性。一方面,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恢复力下降,人工干预措施的效果存在变数;另一方面,生态补偿标准与实际生态价值偏离,影响利益相关方的长期保护积极性。重点生态功能区普遍存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自然保护地内的原住民生计转型支持不足,导致保护政策执行阻力增大。这种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要求治理策略必须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弹性。

技术创新与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效应制约环境治理效能提升。虽然环境监测技术已实现分子级识别精度,但基层执法仍依赖传统手段;污染治理技术实验室成果丰硕,但工程化应用面临成本与稳定性瓶颈。这种技术转化断层使得许多创新成果难以形成实际治理能力,特别是在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表现更为明显。数字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深度融合也面临数据安全与算法透明性等新挑战,智慧环保系统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释放。

环境治理能力区域不平衡问题持续存在。东部发达地区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而西部部分地区仍面临监测网络覆盖不足、执法装备落后等基础性问题。这种差距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表现尤为突出,反映出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非均衡性。同时,基层环保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与繁重的监管任务不匹配,导致部分政策措施在“最后一公里”执行走样,影响整体治理成效。

第四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保护的路径与结论

基于前文对生态文明理论框架与实践挑战的系统分析,本章提出环境保护的整合性实施路径并提炼核心研究结论。在治理体系创新方面,亟需构建“制度-市场-社会”三维联动机制,通过生态产权界定激发市场活力,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环境信用评价平台。这种制度设计能够有效破解当前环境治理中的“条块分割”困境,如长三角地区试点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已实现跨省域污染事件的协同处置,为全国性制度推广提供了实践范本。

技术创新路径应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的系统突破与转化应用。重点发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体系,突破高盐废水零排放、挥发性有机物高效催化氧化等关键工艺;加速环境监测技术智能化升级,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感知网络。特别需要关注技术转化中的“中试空白”问题,建议设立国家级绿色技术验证中心,降低企业应用新技术的不确定性风险。在新能源领域,建立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等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防范新型环境风险累积。

文化培育路径的核心在于构建多层次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开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生态文明课程模块;创新社区环境共治模式,通过“生态积分”等激励机制促进公众持续参与;加强媒体环境传播的专业性,建立科学家、媒体工作者与公众的对话平台。2025年实施的《生态文明教育纲要》已初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但需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的设计,推动环保意识向日常行为的深度转化。

国际协作路径需要立足全球环境治理格局新变化。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国际环境议程制定,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合作,输出中国环境治理经验与技术方案;构建跨境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体系,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协同能力。当前特别需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通过联合研发、能力建设等方式缩小环境治理差距,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挑战。

研究结论表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环境保护本质是发展范式的系统性变革。首先,生态价值内化是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关键,需要通过GEP核算等市场化手段实现自然资本的价值显化。其次,多元共治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供给的精准度,当前阶段应重点完善企业环境责任追溯、公众参与程序保障等配套制度。最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2025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显示,生态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行为改变程度。这些发现为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拓展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维度,构建了环境治理的系统分析框架,创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方法论工具。实践启示包括:环境保护政策设计应强化系统集成效应,避免单一工具的碎片化应用;技术推广需考虑区域差异,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策略;国际环境合作要注重软实力输出,讲好中国生态治理故事。这些结论对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LI Junhao.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construction us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quality:A case study of Yanchi County,northern China[J].《Journal of Arid Land》,2025,(1):19-42.

[2] 吴岱芸.共同富裕视域下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成就、困境与完善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5,(5):8-11.

[3] 缪沭青.刍议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气环境保护措施[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120-122.

[4] 王倩.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环境保护底线思维培育[J].《塑料工业》,2024,(4):208-208.

[5] 钱玮玮.生态文明视野下对城市大气环境保护的探析[J].《低碳世界》,2025,(1):31-33.

[6] Zerui Wang.Exploring a new model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potential of oil tea as an ecological product in Guilin[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25,(1):114-120.

[7] 李丽玲.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文明推进的路径探索[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15):40-42.

[8] 唐池.西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问题探析[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31-137.

[9] SHAN Ting.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Energy in China’s New Era[J].《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2024,(2):170-176.

[10] 赵天越.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农村生态治理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24,(9):53-55.

[11] LI Wen-long.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driving factors of CSR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Ecological Economy》,2016,(4):336-342.


这篇环境保护论文写作指南和范文为你提供了清晰的结构与实用技巧,助力高效完成高质量论文。不妨尝试从整理文献综述开始,逐步构建你的环保论点,相信你能写出一篇既有深度又具说服力的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此文档
下载此文档
更多推荐
|沪ICP备20022513号-6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815号
网信算备:310115124334401240013号上线编号:Shanghai-WanNengXiaoin-20240829S0025备案号:Shanghai-Xiaoin-20250205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