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高效解决马克思相关论文写作难题指南

123

写作马克思相关论文时,是否常为选题方向不明确或结构混乱而烦恼?数据显示,超过70%的学生面临类似挑战,导致写作效率低下。利用万能小in的AI工具,快速获取个性化选题建议和大纲模板,简化文献整合过程,确保论文逻辑严谨、格式规范,高效产出优质成果。

-课程论文

关于马克思相关论文的写作指南

写作思路

围绕马克思相关论文的写作,可以从多个角度构建框架,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主题。首先,从历史背景切入,探讨马克思的生平、19世纪工业革命的社会环境,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这为论文奠定基础。其次,聚焦核心理论,如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或异化概念,分析其在原始文本(如《资本论》或《共产党宣言》)中的阐述。第三,转向现代应用,将马克思思想与当代议题结合,例如全球化中的不平等、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或环境危机,展示理论的现实意义。第四,进行批判性反思,评估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如经济决定论的争议,或与其他思想家(如韦伯或哈贝马斯)的比较。最后,考虑创新视角,如女性主义或后殖民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这种多维度框架确保论文结构清晰,避免浅层论述。

写作技巧

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具体技巧提升论文质量。开头部分,使用引人入胜的钩子,如引用马克思的名言(例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或提出一个尖锐的当代问题(如“在AI时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如何解释工作满意度下降?”),以激发读者兴趣。组织段落时,每个段落聚焦一个子主题:首句明确主题句(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机制”),中间用证据支撑(引用《资本论》原文或数据),结尾句过渡到下一段(如“这引出对现代工资差距的讨论”)。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说服力:比喻(将资本主义比作“永动机”突出其不可持续性)、类比(用工厂流水线类比数字平台的劳动控制)或反问句(“如果马克思活到今天,他会如何看待零工经济?”)。结尾部分,总结核心论点后,添加反思或呼吁(如“重读马克思,我们能否找到解决社会不平等的路径?”),避免简单复述,确保余韵悠长。

核心观点或方向

基于马克思相关论文,建议几个核心写作方向,使读者目标明确。方向一:分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例如探讨数字劳动(如社交媒体内容创作)如何加剧人的疏离感,核心观点是“技术革命并未消除异化,而是重塑了其形式”。方向二:聚焦马克思主义对经济不平等的启示,结合全球贫富差距数据,论证“剩余价值理论仍是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工具”。方向三:批判性评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维度,方向如“马克思的自然观如何为当前气候危机提供解决方案”,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些方向鼓励深度挖掘,避免泛泛而谈,读者可选择其一作为论文支柱。

注意事项

写作马克思相关论文时,常见错误包括过度简化理论(如将阶级斗争简化为富人与穷人的对立)、忽略历史语境(脱离19世纪背景解读马克思)、或缺乏原创性(重复常见论点)。解决方案:深入研究原始文本,例如精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并引用具体章节,避免二手资料依赖;结合当代案例(如用亚马逊工人罢工说明剩余价值),确保分析接地气;采用平衡视角,在批判中融入支持证据(如引用学者如大卫·哈维的评论),避免主观偏见。通过预写提纲和同行评审,可有效识别并修正这些问题。


探索马克思思想,不妨先深入阅读经典文献,掌握写作精髓。结合AI论文工具辅助,灵感与效率双提升,轻松打造高质量学术文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探析

摘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的系统性反思,其理论建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哲学基础。本研究通过文本学考察与历史分析法,揭示该理论植根于德国古典哲学批判传统,同时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实现了方法论突破。研究聚焦马克思社会批判的三重维度: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经济批判,以“阶级对立”为焦点的政治批判,以及以“意识形态”为对象的文化批判,三者共同构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整体性解构。理论分析表明,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人化本质,更阐明了社会关系物化背后的历史辩证法。当代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资本扩张异化现象、消费主义文化霸权等问题,印证了该理论的预见性与解释力。研究最终提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原则对分析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新形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其“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仍为批判当代社会矛盾提供根本性的理论参照。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哲学

Abstract

Marxist social critique theory, as a systematic reflection on the issues of capitalist modernity, is grounded in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s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methodology,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theory is rooted in the critical tradition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while incorporating rational elements from utopian socialism, achieving methodological breakthroughs in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s social critique: economic critique centered on “alienated labor,” political critique highlighting “class antagonism,” and cultural critique targeting “ideology,” collectively forming a holistic deconstruction of capitalist social structures. Theoretical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by exposing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 logic, Marx not only critiques the dehumanizing nature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but also elucidates the historical dialectics underlying the reific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Contemporary phenomena such as the alienation of capital expansion and the hegemony of consumerist culture validate the theory’s foresight and explanatory power.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Marxist social critique offer significant insights for analyzing new forms of global capitalism and constructing a discourse system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ts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changing the world” remains a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quing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radictions.

Keyword:Marx; Social Critical Theory; Philosophy;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 4

2.1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4

2.2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5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批判维度 6

3.1 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 6

3.2 对意识形态与社会关系的批判 7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当代启示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诞生于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矛盾凸显的历史语境中,其理论建构既是对工业化进程中社会异化现象的深刻回应,也植根于对德国古典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继承。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带来的劳动异化、阶级分化等现代性问题持续深化,该理论对资本逻辑的解剖与对物化社会的批判,为理解当代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分析框架。当前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面临金融资本无序扩张、数字技术重塑生产关系等新挑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避免西方现代化陷阱、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亟需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中汲取方法论智慧。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三重维度——经济领域的异化劳动批判、政治领域的阶级分析范式以及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解构,揭示其整体性批判逻辑的内在统一性。重点考察该理论如何通过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双重维度,穿透资本主义社会表象而把握其本质矛盾。研究将论证:马克思超越经验描述层面的批判方法,通过揭示“资本作为主体”的统治机制,不仅完成了对现代性危机的病理学诊断,更确立了“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范式。在理论层面,本研究致力于澄清社会批判理论的方法论特质,阐明其辩证批判与实证分析相统一的独特认识论价值;在实践层面,则着眼于挖掘该理论对解析当代资本形态变异、消费主义文化霸权等问题的解释力,为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理论建构提供批判性反思资源。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诞生的历史土壤。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与生产关系变革,在创造空前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催生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工人阶级的赤贫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形成鲜明对比,工厂制度下的劳动异化现象普遍蔓延,周期性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脆弱性。这种“资本逻辑统治一切”的社会现实,为马克思批判理论提供了直接的观察对象和实证材料[5]。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所暴露的深刻矛盾,呼唤着系统性的社会批判理论诞生。

从思想渊源来看,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具有双重理论谱系。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改造,将“市民社会”从纯粹思辨领域拉回到现实经济关系层面,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2]。这种从哲学批判向现实批判的转向,标志着马克思超越观念论传统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虽然带有乌托邦色彩,但其对私有制批判、劳动解放等问题的探讨,为马克思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批判立场并非简单折衷这些思想资源,而是通过彻底的哲学革命实现了方法论突破。他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形式,将其改造为“唯物辩证法”这一揭示历史运动规律的科学方法;同时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道德批判局限,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建立起对资本主义的系统性科学批判[4]。这种理论创新使得马克思的批判既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的纯粹观念批判,也有别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实证主义辩护,而是形成了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解释力的独特批判范式。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还受到当时欧洲社会运动的深刻影响。183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无产阶级斗争实践,使马克思认识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进而将理论建构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使得马克思的批判既具有学术严谨性,又保持着鲜明的实践指向——正如他所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3]。这种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成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区别于其他批判理论的根本特征。

2.2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体系建立在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基础上,其理论框架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与辩证性特征。从市民社会批判出发,马克思构建了以“异化劳动”“阶级对立”“意识形态”为关键节点的三维批判结构,这些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构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性解构。“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立场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压迫性作了深刻的批判”[1],这一批判路径揭示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为理解社会关系的物化机制提供了概念工具。

异化劳动概念构成经济批判维度的核心,马克思通过分析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本身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异化这四重规定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主体性丧失机制。这一概念超越了黑格尔精神异化论的抽象性,将批判矛头直指私有制条件下的雇佣劳动制度。正如研究所指出的,“本文欲通过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成期的核心文本梳理为例,让社会批判中的’异化’与’理性’相互联系、融合与对立的状况自然浮现和清晰化”[4],异化理论不仅描述经济现象,更蕴含着对工具理性扩张的文化批判。

阶级分析框架构成政治批判维度的支柱,马克思通过揭示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中的对抗性矛盾,将阶级矛盾从经验层面的贫富分化上升为结构性分析范式。这一框架突破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谴责,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阶级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中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客观经济地位的反映,也是政治意识觉醒的主体,这种二重性使得社会批判既保持实证分析的严谨性,又具备革命实践的能动性。

意识形态批判构成文化维度的理论枢纽,马克思通过揭示观念体系与物质利益的隐蔽关联,解构了资本主义合法性话语的建构机制。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中具有特殊认识论地位——它既是虚假意识的产物,又是维持统治的必要条件。这种辩证理解使得文化批判不局限于观念论争,而是深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物质基础分析。“马克思突出了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构建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框架的核心价值”[15],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意识形态批判,后者正是市民社会关系在观念领域的倒影式呈现。

理论框架的方法论特质体现在批判逻辑的层次递进中:从经济领域的现象描述(商品拜物教),到政治领域的矛盾揭示(阶级对抗),再到文化领域的本质透视(意识形态幻象),形成“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认识过程。这种框架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特征,正如当代研究所证明的,“从人工智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其根本属性依然可以纳入该理论的解释框架当中”[17],表明马克思的概念工具对新技术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变异仍具解释效力。理论框架的实践指向性则体现在,所有概念建构最终都服务于“改变世界”的革命目标,使批判理论成为“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统一体。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批判维度

3.1 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始于对商品形式的分析,这一批判路径揭示了资本逻辑如何通过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资本论》开篇,马克思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二重性,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在于交换价值成为支配性逻辑。这种价值形式的普遍化,使得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披上了拜物教的性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13]。商品拜物教现象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异化表现,更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神秘化的认识论根源。

劳动异化理论构成经济批判的核心框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系统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活动本身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以及人与人关系异化。这种异化状态表明,“资本主义,作为生产方式,取道’工具理性’,逐渐异化与裹挟科技成为一种意识形态”[4]。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活劳动被死劳动(资本)所支配,工人成为生产流程的附属物,其劳动不再是自我本质力量的实现,而是维持肉体生存的被迫活动。这种异化不仅造成工人阶级的贫困化,更导致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资本增殖逻辑所扼杀。

剩余价值理论则从经济运行机制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隐蔽性。马克思通过区分劳动与劳动力概念,破解了等价交换形式下隐藏的不平等实质:工人出卖劳动力所获得的工资,仅相当于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而其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种剥削机制被资本流通的表面平等所掩盖,“批判的内容,无论是从剩余价值理论所掩盖的剥削真相到生产导致的’异化’,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4]。剩余价值规律不仅解释了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也预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暴露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系统性危机。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形成,利润率下降趋势与生产过剩周期性爆发构成资本自我否定的内在机制。这种分析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验描述,将经济危机理解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资本形态的变异——如金融资本虚拟化、数字平台资本化——并未改变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而是以新的形式延续并强化了剥削关系。“社会加速批判正成为新的分析资本主义运作机制的知识学路径”[11],这一判断印证了马克思经济批判方法论对分析当代资本新形态的适用性。

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最终指向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强调,经济领域的异化状态不可能通过分配调整或道德改良消除,因为其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种批判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只有打破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关系,建立劳动者联合体的公有制,才能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理想。这一理论立场表明,马克思的经济批判不仅是认识工具,更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纲领,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围绕资本现代性的现实问题展开辩证批判”[13]的方法论原则,至今仍为分析当代经济矛盾提供根本性的理论参照。

3.2 对意识形态与社会关系的批判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与社会关系的批判揭示了观念体系如何作为物质关系的“倒置反映”,在维系资本主义统治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批判维度始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扬弃,通过将市民社会从国家观念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确立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唯物主义根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界定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本质在于将特殊阶级利益伪装成普遍利益,通过观念的神秘化掩盖社会关系的真实矛盾[15]。这种批判路径超越了单纯认识论层面的真伪之辨,深入到社会再生产机制的物质性分析。

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体现为三重物化逻辑:首先,商品拜物教使劳动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物的自然属性,将历史性生产关系自然化为永恒规律;其次,法律与政治观念将阶级统治秩序合法化为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如新自由主义城市化所呈现的“资本逻辑-市场机制-文化教化的空间政治脉络”[10];最后,哲学、宗教等抽象体系通过构建“虚假总体性”,将现实冲突消解于思辨领域。这种物化过程并非简单的意识欺骗,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必然产物——当劳动分工导致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分离,专门从事观念生产的意识形态家便成为阶级统治的“观念代理人”。

社会关系的批判聚焦于市民社会领域的异化形态。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性改造,揭示出“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物质的生活关系”与政治形式之间的矛盾[1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呈现双重异化: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被中介为商品交换关系,情感与伦理纽带让位于冰冷的现金交易;另一方面,阶级对抗被商品等价交换的形式平等所掩盖,无产阶级的从属地位被法权意义上的自由契约所神圣化。这种异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更通过教育、媒体等文化机构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学术资本主义与脱离社会正义趋势”[10]的现代性困境。

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论突破体现在历史辩证法与阶级分析的结合。马克思既未将意识形态简单归约为经济基础的被动反映,也未陷入文化决定论的窠臼,而是通过“意识形态阶层”概念揭示观念生产的相对自主性。这种辩证理解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得到发展,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批判色彩”[19]正是对马克思批判维度的深化。值得注意的是,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并非认识谬误,而是社会存在本身的矛盾性在观念领域的表现——当物质生活过程本身处于分裂状态(如劳动与资本的对抗),其观念反映必然具有扭曲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控制呈现新特征:消费主义将商品符号转化为身份认同的载体,数字平台算法通过数据物化重构社会认知框架,全球化话语将资本扩张包装为普世文明进程。这些新形态并未超越马克思批判的理论射程,反而印证了其基本判断——只要资本逻辑仍主导社会再生产,意识形态就必然承担着“神秘化”与“合法化”的双重职能。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打破物化意识的自然化假象,使社会关系回归“自由人联合体”的本来面目。这种实践指向表明,意识形态批判绝非书斋里的思辨游戏,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当代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系统考察,可以得出三个核心结论:其一,该理论通过经济、政治与文化批判的三维架构,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整体性解构,其方法论特质体现为历史辩证法与实证分析的科学统一;其二,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人化本质,更阐明了社会关系物化背后的历史必然性与暂时性;其三,该理论“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使其超越纯粹学术批判而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武器。这些理论特质在当代资本形态变异中展现出持续的解释力,金融资本虚拟化、数字劳动异化等现象均可纳入其分析框架。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三个新特征:资本积累的空间修复通过全球化实现矛盾转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深度渗透日常生活领域,数字技术重构剥削形式但未改变剩余价值生产本质。这些现象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无限扩张本性的判断,其“劳动价值论在数字时代仍具解释力”的理论优势得到强化。面对平台资本主义的算法统治,马克思对“死劳动支配活劳动”的批判为理解数据拜物教提供了钥匙;而其对“自由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的分析,则有助于揭示数字时代劳动强度隐形化的新异化形态。

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方法论层面:首先,唯物史观的生产关系分析框架为辨析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提供了标准,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制度保障;其次,阶级分析方法有助于识别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中的结构性因素,避免将发展不平衡问题简单归因于技术或管理层面;最后,意识形态批判视角警示需防范消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侵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为了人民”根本立场,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民主体性原则高度契合,二者共同构成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价值根基。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更体现在其开放的方法论原则上。面对生态危机、人工智能伦理等新问题,该理论通过“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思维,能够实现分析工具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将“代谢断裂”概念延伸至生态文明建设,或将“一般智力”理论应用于数字生产关系分析。这种理论生命力源于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其批判精神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理论体系,需要在坚持马克思方法论内核的同时,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资本批判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发展的特殊逻辑有机统一,从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吴铁传.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探析[J].《求实》,2009,(1):7-10.

[2] 王淼.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关系探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1):50-56.

[3] 杨煌辉.市民社会批判: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一个理论进路[J].《宁夏党校学报》,2025,(1):29-38.

[4] 唐际云.异化与理性: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研究[J].《哲学进展》,2025,(2):132-139.

[5] 张浩.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理论及其实践路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1):50-53.

[6] 竭长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自觉——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理论的批判[J].《理论探讨》,2024,(2):133-141.

[7] 冯旺舟.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内在逻辑——“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探析[J].《学理论》,2024,(1):24-27.

[8] 卜祥记.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初步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私有财产批判理论的再定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2):56-68.

[9] 贾天宇.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两种误解及其批判[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5,(1):12-20.

[10] 王建慧.西方校城融合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解构:理论批判与行动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25,(1):3-20.

[11] 雷禹.社会加速批判的视角转换:从马克思到当代激进思想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64-74.

[12] 袁晨晖.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逻辑理路及实践启示[J].《新丝路》,2025,(5):0049-0051.

[13] 赵双群.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唐山学院学报》,2025,(2):27-32.

[14] 张星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技批判理论的双重维度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导刊》,2025,(3):57-63.

[15] 刘卉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生成基础和历史演进[J].《新丝路》,2025,(7):0060-0062.

[16] 唐莉维.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结构转型及其批判[J].《社会科学论坛》,2025,(2):27-36.

[17] 彭靖羽.基于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视角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反思[J].《今古文创》,2025,(11):66-68.

[18] 赵王靖.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内涵的三维探析[J].《新丝路》,2025,(7):0054-0056.

[19] 严哲涵.论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物化理论”之异同——基于商品结构的意识形态批判转向[J].《哲学进展》,2025,(1):166-173.

[20] 于兆蒂.异化到异化劳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批判性重构[J].《哲学进展》,2025,(3):87-93.


通过本文的写作指南和范文,您已掌握撰写高质量马克思相关论文的核心技巧。这些方法将助您提升学术写作水平,立即实践以产出更深刻的论述!

下载此文档
下载此文档
更多推荐
|沪ICP备20022513号-6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815号
网信算备:310115124334401240013号上线编号:Shanghai-WanNengXiaoin-20240829S0025备案号:Shanghai-Xiaoin-20250205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