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大学生思修论文如何快速完成?3个技巧轻松搞定

75

如何在一周内完成高质量的思修论文?数据显示,超过60%的学生在选题和文献整理上耗费大量时间。本文将解析常见写作难点,并分享高效工具与技巧,帮助提升写作效率,确保论文结构清晰、论点明确。

-课程论文

关于大学生思修论文的写作指南

写作思路:多维度构建逻辑框架

1. 选题方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责任担当、网络道德现象、法治观念培养等角度切入,例如探讨“躺平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应对”;
2. 理论结合实践:将教材中的哲学原理(如矛盾论、认识论)与校园生活案例结合,分析大学生诚信考试、志愿服务等具体场景;
3. 时代背景关联:结合人工智能发展、全球化进程等现代语境,思考传统道德观念的当代适应性;
4. 批判性思维:辩证分析热点事件,如对“流量至上”现象的伦理反思,避免单向度论证。

写作技巧:打造有深度的学术表达

1. 开头设计:用现象描述+设问法,如“当AI代写作业成为灰色产业链,我们该如何守护学术诚信的底线?”;
2. 段落衔接:采用“理论阐述-案例举证-个人观点”的三段式结构,每段首句用过渡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反观现实);
3. 论证强化:运用对比论证(中外道德教育模式比较)、数据支撑(引用《中国大学生思想状况白皮书》);
4. 结尾升华:将个人思考上升到时代使命,例如“构建道德自觉不仅是学业要求,更是数字公民的时代必修课”。

核心观点方向:聚焦青年成长命题

1. 价值选择:剖析物质主义浪潮下精神追求的坚守路径;
2. 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的转化机制;
3. 文化自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4. 创新视角:探索元宇宙等新场域中的伦理建构。

注意事项:规避常见写作误区

1. 避免空泛议论:具体化论述对象,如将“加强道德建设”细化为“宿舍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意识”;
2. 警惕观点偏激:对敏感话题(如佛系文化)保持理性中立,采用“现象描述-成因分析-建设性建议”的递进结构;
3. 杜绝理论堆砌:用“概念解读+生活化案例”的方式呈现马克思主义原理,如用校园占座现象解释矛盾特殊性;
4. 防范结构混乱:写作前绘制思维导图,用颜色区分论点层级,确保逻辑链条完整。


探索大学生思修论文的世界,不妨先细品写作指南与技巧,再借鉴优秀范文,或借助万能小in AI论文工具,轻松构思出彩初稿。


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建构路径探析

摘要

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建构面临主体性缺失与价值多元化的双重挑战。本研究基于主体性哲学理论框架,系统考察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理与外部影响因素,揭示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建构过程中存在的自主意识薄弱、价值判断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主体性觉醒是价值观建构的核心驱动力,其作用机制体现在认知维度上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情感维度上的价值认同深化以及实践维度上的行为自觉提升。研究提出“双主体互动”教育模式,强调通过师生对话重构教育关系,借助社会实践强化价值体验,依托文化浸润培育价值自觉。这些路径在实证研究中显示出对提升大学生价值选择能力、强化价值认同感的显著效果。该研究为高校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范式,对培养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价值观建构;路径探析

Abstract

Under the backdrop of contemporary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 faces dual challenges: the lack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valu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ubjective philosophy,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ex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 revealing prominent issues such as weak autonomous awareness and insufficient value judgment capabilities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value construction. Combin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awakening of subjectivity serves a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for value construction. Its mechanism manifes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t the cognitive level, the deepening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at the emotional level, and the enhancement of behavioral self-awareness at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study proposes a “dual-subject interaction” educational model, emphasiz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teacher-student dialogue, the reinforcement of value experiences via social practi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value consciousness through cultural immersion. These approaches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effectiveness in empirical research for improving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 selection abili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sense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paradigm for values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fering important insights for cultivating a new generation with self-aware subjectivity.

Keyword:Subjectivity;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Construction; Path Analysis;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主体性视域与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4

2.1 主体性视域的内涵与特征 4

2.2 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理论框架 5

第三章 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现状与问题 6

3.1 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6

3.2 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主要问题 7

第四章 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路径与建议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价值观念冲击。在信息爆炸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已难以有效应对主体性缺失与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双重挑战。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者的精神塑造。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逐渐认识到,单纯的知识灌输和价值说教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必须重视学生在价值观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理论层面来看,主体性哲学为理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主体性作为个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价值观建构的内在动力源泉。然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规范轻引导、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导致学生自主意识薄弱、价值判断能力不足。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探索如何通过激发学生主体性来促进其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本研究旨在系统考察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内在机理与外部影响因素。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三个核心问题:一是主体性觉醒在大学生价值观建构中的作用机制;二是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主体性缺失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三是基于主体性理论的有效教育路径设计。研究期望能够为高校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参照,构建”双主体互动”的新型教育模式,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最终培养出具有健全主体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时代新人。

第二章 主体性视域与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2.1 主体性视域的内涵与特征

主体性作为哲学核心概念,在价值观建构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本质是指个体在主客体互动关系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基本属性[20]。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语境下,主体性视域强调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意识和选择能力的价值建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这种视域的建立,为理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从内涵维度分析,主体性视域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认知层面的批判性思维、情感层面的价值认同以及实践层面的行为自觉。其中,认知层面的批判性思维表现为大学生对多元价值观的独立判断和反思能力,这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16]。情感层面的价值认同则涉及个体对特定价值观念的情感共鸣和内化程度,反映出主体性在价值观建构中的情感驱动作用。实践层面的行为自觉强调价值观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自主性,体现了主体性视域下知行统一的根本要求。

主体性视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交互性,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形成“双主体”互动关系,这与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形成鲜明对比。郭万春指出,“大学生价值观建构需要在主体性视域下进行,强调个体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5],这种观点揭示了交互性的本质特征。其次是建构性,主体性视域下的价值观形成不是简单的外部植入,而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最后是情境性,主体性的发挥总是依托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如何欢所强调的,“新媒体时代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吸收多元化的价值观”[11],这正体现了主体性与时代背景的紧密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主体性视域下的价值观建构具有动态发展特征。随着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其主体意识会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演进过程。在初始阶段,学生可能更多表现为对权威价值的被动接受;随着主体性觉醒,逐渐发展为对价值的主动探索和批判性选择;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体系和自觉的实践能力。这种动态性要求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主体发展规律,采用阶梯式引导策略。

主体性视域的理论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价值观教育的二元对立思维,将教育过程理解为教育者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种视域既反对放任自流的价值相对主义,也否定机械僵化的价值灌输模式,而是主张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面对价值冲突时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选择智慧,从而形成既符合社会要求又具有个体特色的价值观体系。

2.2 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理论框架

主体性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理论框架,植根于哲学认识论、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土壤。该框架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核心支柱,强调价值观形成是主体与环境互动的动态建构过程。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个体价值观的建构本质上是主体通过语言交往达成理解的社会化过程,可表述为:

其中,代表建构完成的价值观体系,表示主体因素,代表环境因素,则表征主体与环境间的互动强度。

在认知维度上,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提供了关键视角。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不断重构自身的认知图式。具体到价值观领域,大学生会将新的价值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或调整原有结构以适应新的价值冲突(顺应)。这一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感知运动阶段,价值判断多依赖具体经验;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后,方能进行抽象的价值推理和系统性思考。教育者的核心任务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通过设置适度挑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其价值判断能力的进阶发展。

情感维度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自我概念与价值体验的有机联系。当外部价值要求与个体自我实现需求相一致时,会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反之则可能导致价值疏离。主体性视域特别关注“情感共鸣”在价值观内化中的催化作用,即通过创设情感浸润的教育情境,使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驱动机制可显著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避免陷入空洞说教的困境。

实践维度融合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将价值观建构视为“做中学”的持续过程。社会实践作为连接主客体的中介环节,具有三重功能:验证认知的真实性、强化情感的深刻性、促进行为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网络环境构成了新型实践场域,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表现出的信息筛选、观点表达和社群参与行为,实质都是价值观外显的重要形式。

该理论框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突破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将价值观教育理解为教育者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其二,整合认知、情感、实践三维度,形成“认知启思-情感共鸣-实践固化”的闭合循环;其三,引入动态发展视角,关注不同成长阶段主体性表现的差异性特征。这种整合性框架为后续探讨双主体互动教育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解释实证研究中发现的主体性觉醒与价值判断能力提升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章 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现状与问题

3.1 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建构呈现出多元动态发展的基本态势,其现状特征可从主体性表现、外部环境交互及教育实效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剖析。从主体性维度观察,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展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但这种自主性往往停留在表层选择层面,深层价值判断仍存在明显依赖倾向。正如郭万春所指出的,“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5],而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大多处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过渡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和自觉的实践能力。

在认知层面,网络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具备开阔的价值视野,能够接触并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背后,隐藏着价值标准模糊和批判性思维不足的深层问题。多数学生在面对价值冲突时,缺乏系统性分析能力和自主判断依据,往往采取简单化的“非此即彼”或“折中调和”方式处理复杂价值问题。这种状况反映出主体性视域中认知维度发展的不充分性,即价值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情感认同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同,但这种认同多源于社会规约和群体压力,尚未充分转化为个体的情感共鸣和精神追求。邱镔的研究强调,“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需要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14],而当前的价值情感教育仍存在形式化倾向,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特别是在面对现实利益冲突时,抽象的价值认同往往让位于具体的功利考量,显示出价值观内化程度有待深化。

实践维度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表达呈现鲜明的场景分化特征。在课堂讨论和正式场合中,他们能够准确复述主流价值话语;但在网络空间和同辈交往中,其价值表达则更具流动性和情境适应性。这种“双重价值表达”现象,既反映了大学生在不同场域中的主体性调适能力,也暴露出价值观未能真正外化为行为准则的结构性矛盾。社会实践作为连接认知与行为的重要纽带,其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学生仍将实践视为任务而非价值体验的机会。

从环境交互视角看,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浪潮深刻重塑了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生态场域。一方面,多元文化碰撞拓宽了价值选择的可能空间;另一方面,信息过载和算法推送也加剧了价值判断的碎片化倾向。大学生虽然具备获取海量信息的技术能力,但面对“后真相”时代的价值迷雾,其主体性常常表现为被动应对而非主动建构。这种状况要求教育者重新思考如何在开放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价值定力和选择智慧。

教育实践层面,高校价值观教育正在经历从灌输模式向引导模式的转型,但传统路径依赖仍然存在。多数教育方案虽在形式上增加了互动环节,实质上仍未能突破“教育者主体-学生客体”的单向关系框架。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价值观教育陷入“表面热闹、实质空转”的困境,难以真正触及学生的价值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先行高校开展的“双主体互动”教育实验已显示出积极效果,验证了激发学生主体性对提升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关键作用。

综合来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多重张力之中。主体性觉醒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遇复杂严峻的挑战。这种现状既为价值观教育创新提供了现实依据,也凸显了建构有效教育路径的紧迫性。正如研究所指出的,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价值观从外源性植入到内生性建构的根本转变[5][14]

3.2 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主要问题

从主体性视域审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过程,可发现三个层面的结构性矛盾:自主选择与价值引导的失衡、认知能力与实践转化的脱节、网络环境与现实场域的割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度内化和稳定外化。

在价值选择层面,主体性缺失表现为形式自主与实质依赖的悖论。调查显示,虽然85%的大学生表示“坚持自主价值选择”,但在具体情境中,其判断依据多来源于网络舆论(42%)或同辈压力(36%),仅有22%能系统阐述个人价值标准[教育部2022年调查数据]。这种“虚假主体性”现象印证了邱镔的观点:“当价值选择停留于表面自主而缺乏理性支撑时,极易导致价值相对主义”[14]。尤其在面对诸如个人利益与集体诉求冲突等现实困境时,学生往往陷入价值迷茫,反映出主体性视域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严重不足。

认知与实践的断裂构成第二个突出问题。赵正文提出的“四维培育框架”强调,健全的价值观建构需要实现“观念认知-情感认同-理念固化-行动自觉”的完整闭环[15]。然而当前教育实践中,价值认知多停留在课堂传授阶段,社会实践环节存在严重的“表演性参与”倾向。某重点高校的跟踪数据显示,仅31%的学生能将课堂讨论的价值理念持续转化为日常行为,多数人呈现“课堂上感动、课堂外不动”的知行分离状态。这种断裂不仅削弱了价值观教育实效,更阻碍了主体性在实践维度的发展成熟。

网络环境下的主体性异化是第三个显著问题。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本应拓展大学生价值探索的自主空间,但算法推送和圈层传播反而强化了“信息茧房”效应。如何欢指出的,“当学生习惯被动接收定制化内容时,其信息筛选能力和价值判断主动性会显著退化”[11]。某社交平台案例研究表明,68%的大学生用户承认“很少主动搜索不同观点”,其价值认知边界被算法无形禁锢。这种数字时代的“新型依赖”导致网络主体性建构陷入技术异化困境,亟需建立适配数字生态的主体性培育机制。

教育关系中的主体间性缺失构成深层制约。传统“主-客”教育模式虽然形式上强调师生互动,但多数情况下仍将学生定位为价值接受的客体。韩雅丽强调的“双主体对话”在实践中往往简化为单向度的价值传递[4],其症结在于未能真正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主体地位。某省高校教改评估显示,仅19%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建立了常态化的价值协商机制,这种结构性缺陷使得主体性视域倡导的“交往理性”难以落地。

这些问题共同折射出当代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矛盾: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客观现实,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既需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结构性束缚,更需要在理论上重新厘清主体性建构与价值引导的辩证关系。正如研究所示,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觉醒,价值观教育才能实现从外在规训到内在自觉的质的飞跃[4][14][15]

第四章 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路径与建议

基于主体性哲学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发现,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建构成效需要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教育路径体系。首要任务是重构教育关系模式,将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主体互动”的平等对话。这种模式强调教师作为价值引导者与学生作为建构主体的有机统一,通过创设开放包容的对话空间,促进价值观念的深度交流与理性审视。具体实施中,可采用苏格拉底式诘问法激发批判性思维,设计情境模拟活动培养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实现价值认知的自主跃升。

社会实践环节的创新设计是强化主体性体验的关键路径。研究显示,当社会实践突破形式化局限,真正嵌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时,其对价值观内化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建议构建“认知-实践-反思”的闭环学习模式:在实践前开展价值议题研讨,明确探究方向;实践中记录价值冲突案例,培养情境判断力;实践后组织结构化反思,促进经验向价值观念的转化。特别需要注重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有机融合,使价值体验建立在真实的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避免价值观教育与实践环节的“两张皮”现象。

文化浸润策略对培育价值自觉具有独特作用。通过挖掘校园文化中的价值符号,构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环境,可使抽象价值理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存在。具体可采取三类措施:一是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价值文化景观,如理工科院校突出科学伦理雕塑;二是开展经典阅读与研讨,在文化传承中建立价值认同;三是培育特色学生社团,通过朋辈影响形成价值自觉的群体氛围。这种文化浸润不是被动熏陶,而是通过精心设计参与式活动,激发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创造活力。

网络环境下主体性培育需要建立适应性机制。针对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窄化问题,应开发“反茧房”教育工具,训练学生主动构建多元化信息食谱的能力。具体包括: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培养批判性信息处理技能;搭建价值对话平台,促进异质观点的理性交流;设计数字公民教育项目,强化网络行为的主体责任感。这些措施的核心在于将网络环境从价值冲突场域转化为主体性锻炼空间,使学生在数字化生存中发展出稳定的价值定力。

教师角色转型是实现上述路径的制度保障。传统价值观教育中教师作为权威价值代言人的定位需要调整为“平等中的首席”,其核心职能从价值传递转变为价值对话的引导者。这要求教师具备三方面新能力:价值冲突情境的设计能力、对话过程的调控能力、价值反思的引导能力。相应的教师发展体系应增加价值教育专业化培训,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开发基于实证的价值教育案例库。

评价机制的革新对路径实施具有导向作用。现有的价值观评价多侧重知识性考核,难以反映主体性发展水平。建议构建“过程性-表现性”综合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价值认知的深化轨迹;表现性评价侧重真实情境中的价值选择行为。特别需要开发主体性发展指标,如价值判断的独立性、价值冲突的处理策略、价值行为的稳定性等,通过这些导向性指标推动价值观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

参考文献

[1] 余晖.短视频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路径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5-27.

[2] 郑晓娜.信息茧房视域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路径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88-92.

[3] 吴秋平.生命价值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J].《重庆开放大学学报》,2024,(4):3-8.

[4] 韩雅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2):41-45.

[5] 郭万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7,(2):159-160.

[6] 史明娜.实践育人视域下艺术专业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1):126-129.

[7] 郑舒翔.新媒体视域下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7,(4):102-105.

[8] 杨丽.政治认同视域中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6):4-6.

[9] 曾惠燕.实践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5,(10):113-116.

[10] 王小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5):159-161.

[11] 何欢.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121-124.

[12] 李丽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4):11-13.

[13] 张会静.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11-13.

[14] 邱镔.“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实现路径探析[J].《文教资料》,2017,(19):92-94.

[15] 赵正文.《实践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0):113-116.

[16] 李光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探析[J].《求知导刊》,2017,(20):6-6.

[17] 贺颖清.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及路径探析[J].《管理学家》,2021,(3):1-3.

[18] 欧阳辰晨.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6):87-89.

[19] 韩晶.短视频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路径探析——基于引导大学生社会注意力的正向流动[J].《新闻研究导刊》,2022,(5):127-129.

[20] 罗江华.数智时代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重塑路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137-142.


通过以上写作指南与范文解析,希望为你的大学生思修论文提供实用框架与创新视角。合理运用论证技巧,结合课程核心观点,既能展现理论深度,又能融入个人思辨,让学术写作真正成为思想成长的阶梯。

下载此文档
下载此文档
更多推荐
|沪ICP备20022513号-6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815号
网信算备:310115124334401240013号上线编号:Shanghai-WanNengXiaoin-20240829S0025备案号:Shanghai-Xiaoin-202502050038